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六节 见闻 (第3/5页)
,尤其是过了合肥向濠州进发这一段,周仰就感受到了不同以往。 cao着北方口音的流民群几乎每隔十来里地就能遇上一群,每一群从七八十人到两三百百人不等,他们大多以窝棚、草棚为家,主要从事水渠疏浚和修缮,道路拓宽和平整,干得热火朝天。 道路上不断有小股的官军来回巡逻,多是以骑队为主,人数不过二三十人,显然还是对这些新来淮南之地的流民不太放心。 不过他们显然过低的估计了这些流民的顺从性,在保证吃个囫囵饭的前提下,几乎没有人会有其他想法,而采取的保甲连坐制度,也最大限度的杜绝了各种可能。 顶多也就是因为在饮食上的一些纠纷引发的打斗,这都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 周仰默默的计算着他一路行来看到的,流民群落,从舒城到合肥一百二十里地间,他观察到了十一个流民群落,总计人数超过两千人,如果算上附带的老弱妇孺,估计人数会在三千五百人以上。 大的流民群落超过三百人,是在修筑一段水渠,而小的流民群落大概在六七十人左右,主要是负责官道的拓宽和平整,他们都用最简陋的木制工具,甚至连铁质农具都很少,但是却干得很起劲。 周仰也观察了他们的饮食,基本上保持了一日两顿,但是青壮劳力在早上据说会有一碗麦粥,有些稀,但毕竟有,而老弱妇孺则只能两顿。 这也在情理之中,重体力劳动需要保证足够的饮食,但能做到这一点,也殊为不易了,这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淮南这两年的粮食的确储备得不少,否则承担不起这样的开销。 作为淮右的邻居,周仰当然知道前两年淮右招募了大量的流民在浍州和寿州进行开荒和复垦,而且减免了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