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44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440 (第4/4页)

知道一个常识,只要不是洪泽湖这样的奇葩,水域面积越大,气候就温和,这对农业来说就意味着风调雨顺的概率更大、发生水旱灾害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提议。

    听取了胡卫东的汇报后,太祖对他的想法十分支持,让他尽管放手去干,还欣然为治淮工程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胡卫东很清楚,以中国目前所拥有的重型机械的数量,即使只用来开掘下游的主河道都很勉强,因此广泛发动群众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兴修水利、根治淮河,逃难在外的灾民纷纷返回家园,自动请缨打石做治水器材。修造船只,准备运工料、粮草。“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300万农民参加到治淮行列,上百万工人、农民日夜奔走在数千里淮河的运输线上。

    中央从东北、华北、中南各省调来了上百万吨的建设物资、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挖掘机,包括太祖在内的中央领导多次亲临淮河治理的一线视察,伟人和党中央这样关怀治淮工程,给工地民工们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最简陋的草棚。报酬非常微薄。可他们毫不计较。几天几夜不休息,病了伤了领导不下命令都不能把他们赶出工地,许多人甚至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此胡卫东也深感痛心,但为了和西方列强抢时间尽快实现工业化。中国必须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为此不付出巨大的牺牲。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经过一年的奋战,一条宽度与深度都接近黄河下游主河道的淮河干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