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二百九十八章 火起 (第4/5页)
,又得再往火场去救火,想起这尴尬处,连孙锡恩也是忍不住想笑。 好在他性子深沉,行事干练果决,有他镇着,其余几人也是不敢怎么着,只是老老实实的混在人群之中,向着火场处飞奔而去。 一路上全是衣冠不整的朝官军人,那伙詹事府跟来的文官一个个都是面色惨白,在禁军官兵的搀扶下才能勉强前行罢了。 要说救火,明朝宫中的规矩比宋人要落后的多,北宋时,有惨痛经历的火灾记录太多太多,一场大火,把枢密院带皇宫一半烧了个干净,民间被火者数万间,惨不可言。大抵是汴梁不大,居住着超过百万的居民太过拥挤,又是木制房舍,一旦起火,则有不可救之势。因为火灾的教训太过惨痛,宋人的火灾防患和救火措施倒是当时甚至数百年内最为先进,城市之中有水龙等大量的救火工具,也有铺军等专门救火的军队,一旦火起,太尉坐镇枢密,调兵马施救,井井有条,所以到南宋时,规矩详细,工具先进,载于史册的大火倒是少的多了。 明朝则不然,蒙古统治不足百年,但毁坏的东西当真不少,光是救火一条已经很是落后,皇宫大内,不过是摆点铜缸子应景,一旦火起,就是等烧光了事,最多做点隔断,不使火势绵延也就是了。 最著名的三大殿在明朝烧毁多次,雷击引火,或是看守不力等等,总之,极为惨痛。 这里是行宫,救火措施尚不及大内多矣,各人一边看着冲天的火头,一边都是想:“怕是完了蛋,这么大火,怎么救得出来。” 孙锡恩等人心里也是惴惴不安。 火,自然是隔了寝殿一些距离才点着,这是给寝殿内缓冲的时间,不然的话,就成了直接纵火烧死太子,什么事也不必提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