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_锦衣都督 第一百七十九章 土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锦衣都督 第一百七十九章 土地 (第2/5页)

    大明政府的财政系统一团糟,整个户部就是一个大型的会计部门,负责计算收纳,根本没有对整个国家层面的财政进行统筹规划,没有户部的支持,工部当然不会出头来负责兴修水利的事,而把这种事推到地方官员头上。

    地方官员也不傻,他们只要把宗族敷衍好了,把地方绅士交结到了,不惹麻烦,再清正廉洁一些,断案的那种黑心钱不捞,三年下来,一个卓异的考评就稳稳到手了,谁去帮老百姓挖沟通渠的,这不是有毛病不是?

    政府不出头,地方上的水利建设,就主要是靠乡绅带头了。

    江南地区做的最好,河塘沟渠多,不修断然不成,指望官府也是指望不上,就只能靠自己了。好在,江南士绅多,民智开通,而且,最为要紧的就是百姓自己也要翻挖沟渠。

    当时种地,可没有农药化肥,土地高产不高产,全凭粪肥往上堆。当时俗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宁愿憋着,也不能把粪便便宜给外人。拾粪也是门职业,农闲了,很多半大不大的孩子背着粪筐到处拾粪去,说起来也是生发。

    除了粪便,河墉泥也是肥料,每年年尾时清淤翻挖上来堆到地里,效果不比粪肥稍差。这样一来,江南地区不必太多鼓动,年年疏通河渠已经成必然之势,再加上河网密布,天生的养人的好地方,明初时候,松江和苏州几府交上的粮食几占全国收入的八分之一,一隅之地出产如此之多,也是异数了。

    西北就不同了,江南一亩最高能收六石粮,西北地方原本就缺水,植被又被破坏,开发过度,原本汉唐时的水利工程无人维护,干旱的时候没水,下雨的时候坡地积不住水,没有植被吸收,没有河流蓄积,又容易冲坏田地,形成水灾,每年种子种下去,能收到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