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07 (第3/4页)
荀宥和钟琳很能体会桓容的心情,后者刚提出办学,两人就拍案叫好。 在桓容思考大框架的时候,两人已拿出具体方针,连办学的地点和师资力量一并解决,只需桓容签字盖印,不超过半月,学院就能在盱眙开张。 “是为官学,即无需学资。每日一膳,夏授单衣,冬授裘袄。” 看着纸上的几行大字,桓容眨眼,再眨眼。不是深知两人底细,九成会以为遇上穿越同胞。 “明公再往后看。”钟琳笑道。 桓容挑眉,又翻过一页。 只见上面陈列数项,可归纳总结为一个中心思想:凡自官学毕业的生员,需牢记刺使德政。 没有桓容,就没有官学,没有官学,他们就不能读书认字,学得一门求生本领。故而,毕业之后,最好能投身幽州建设,方不负这份恩德。 若是反其道行之,投靠到桓容的敌对阵营,甭管才学多高,略微放出口风,名声都会降到谷底。 这和半路投靠的人才完全不同。 他们的一切都是桓容给予,反过来和桓容为敌,绝对的忘恩负义,世人的口水都会将他们淹死,家人族人亦不屑与之为伍。 当然,真是不要名声的小人,肯定不会在乎这些。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都知晓感恩,也晓得礼义廉耻。 不要十成,只要七成的学子留在幽州,桓容再不愁无人可用。那些离开的幽州的,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成为桓刺使刷声望的途径。 而他需要付出的,不过是绢布铜钱而已。 桓容放下书册,咬住腮帮。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千万别仗着熟悉历史就和古人玩阴谋手段,尤其是乱世中的谋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