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5章 (第1/3页)
问题是……黄昏预见到朱高燧言辞里的局面了吗? 如果没有,那么确实要提醒一下他。 如果有……说明黄昏根本不在意。 不管有没有,黄昏这人的举动,都有可能是陛下的态度。 向宝陷入两难之地。 查下去,很可能导致大明的官场剧震,甚至改变未来。 不查……良心难安。 想了想,决意此事先暂时拖着,已经捉拿回来的人证,继续押在府衙,看陛下如何决策,想到这,向宝立即回公事房,打算写一封章折,越过应天,直接递向顺天,请陛下的示。 朱高燧出了府衙后,并没有去找黄昏。 他吃饱了才去找黄昏。 之所以要在向宝面前提一句黄昏,就是提醒向宝,你要继续追查这事,还是先去打探一下陛下的意思,所以向宝会拖住案件,然后上章折越过应天直接递向顺天。 这是朱高燧分析出来的。 如果换成其他臣子,朱高燧不敢如此推测,比如换成刑部尚书郑赐,性格和厚的郑赐肯定会罢手不查,但是向宝不一样,刚正清廉,他会继续查。 走着瞧,只要父皇批复稍微中庸一点,向宝都会查。 除非父皇言辞严厉的勒令向宝不查,否则向宝不可能有任何妥协,这位应天府衙和都察院的御史顾佐一样,都是茅坑里的石头。 认死理。 但不可否认,大明正是有这些文臣,才有今日之强盛。 不过向宝继续查也不打紧。 这事朱高燧就没想过要完美收场,他现在需要时间,在老大被猜疑,老二被锁在福建的这段时间,他要尽快尽可能的从老大手中夺权,拿到兼国理政的大权。 所以他在用缓兵之计。 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