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9章 诸国纷争 (第5/7页)
得颇为蹊跷,可能其中有什么诡计……至于秦太子,我并不认为他可以交换函谷关,说句难听点的,谁还敢真杀了这位秦太子不成?那不是被秦人恨死了?” 此时,公仲侈在旁说道:“反正有白起在函谷关,咱们一时半会也无法夺回,不如先接受秦国的求和,看看秦国到底想做什么。” 暴鸢回去后将蒙仲与公仲侈告知韩王咎,韩王咎深思了一番,决定同意秦国的求和——反正有蒙仲的二十万联合军在宜阳,他也不怕秦国接下来对他韩国有什么诡计。 至于秦太子本人嘛,韩王咎在国相公仲珉的建议下,还是送还了魏国,理由是魏国乃盟主,理当‘持有’他国这位秦国太子。 说白了,韩国也是不想过分招惹秦国。 韩王咎的想法,自然瞒不过同样是一国君主的魏王遫,不过,魏王遫也没有在意,毕竟,韩国可能还有些畏惧秦国,可他魏国却不怕——秦国兵多将广?还不是被蒙仲堵在函谷关一步都不敢出? 于是,魏王遫便将秦太子安置在大梁,按照蒙仲的建议,想看看秦国到底想做什么。 毕竟,秦国向魏国送出太子作为质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相当于是屈服于魏国——尽管以秦国的实力,其实还并不需要那样做。 秦太子赴魏为质子,秦魏两国再次和解,但蒙仲以及他麾下的二十万联合军,索性就驻扎在宜阳不走了,时不时地跑到函谷关面前挑衅一番,气得白起几次都恨不得杀到蒙仲军营中,与这厮同归于尽。 随后,赵国亦得知了这件事,虽然不明白秦国的举动,但亦立刻从邺城撤兵。 就这样,中原再度恢复平静。 随后大约过了两个月左右,有一股流言盛传于邺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