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八四章 井喷的军工 (第5/5页)
墨博士。 核武器是1940年前后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成果之一。早在三九年,德国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文章,一下子引起了科学界重视。很快的时间之内不少科学家,按照他们的理论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从而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玻尔和惠勒等人经过试验,又提出了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当战争在欧洲大陆展开,陷入战火的各国,无力顾及这些,尤其在当时政治家们还没意识到它的威力,故多数国家并没有组织开展大规模试验。 二战发生之前以及前期,德国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再加上战争初期掠夺了了大量土地,自身又没受到战火波及,搜罗了大批的科学和技术人才,所以在科研领域曾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因为希特勒集团的狂妄,以为凭着现有实力,就很快能够征服世界,所以并不是十分重视尖端武器研发,自然也就不重视科研人员的待遇等问题。 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法西斯,同时还遭到了许多正直的,爱好和平的科学家的反感和抵制,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妇等著名科学家,这些因素使得德国的核武器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早,但是结果却逐渐落后下来。等到四五年之后,面对战争的失败威胁,再想重视科学研究,制造巨型炸弹,条件已经失去。 同盟*事力量的围困,不断的空中轰炸,使得法西斯德国的工厂、道路、电力设施等受到了重创,生活设施都不能保障,何况是科学研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