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4章 (第3/3页)
以及两个才五六岁的最小的,能出来干活的足有十一个,走在田埂上长长的一排。 这场下了好几天才停的雨把田地都浇透了,挨着田的河水位线几乎涨到和河岸齐平,略显浑浊的水水流湍急。 要等四五日水位线才能回到正常的水平,水里的泥沙才会慢慢沉淀。 林真踩在有些绵软的田里,把手里的簸箕放到脚边:“阿父,这块田筛个三四背篓的泥土就够了吧。” “不够,要筛三十多背呢。”林阿爹没拿东西,他身后的林大哥林二哥扛着一张高的长条凳子还有竹编的筛子。 林阿爹在旁边指着左右的田:“前年我们家就买了好几块田地,筛三十多背才够用。” “你去跟小幺晃筛子吧,让你大哥二哥大嫂二嫂还有我们挖土抬土。” 筛土总共有几道工序,首先要有人把土挖松,弄到簸箕里,然后把装满土的簸箕抬到用长条凳架好的竹编筛子上,再由人晃动筛子,细一点的泥土自然就落下来,大块的甚至石头分到一边。 这样细致的泥土有利于粪水的发酵和后续播种的时候种子的发芽生长,不会如大块的泥土还有石头那样压到嫩芽,导致嫩芽久久不能出土。 还要有人把筛好的泥土铲到旁边,防止堆太高妨碍上面的泥土漏不下去。 是个累人的活儿,但早已尝到堆肥好处的林家人干劲十足。 林真没想到短短几年林家已经买了这么多田了,一想到三十多背篓泥土,脑门就冒汗。 他这人很有自知之明,十分听话地叫上小幺去架筛子,林父则撸着袖子,专门铲筛好的细土。 很快,第一簸箕泥土就抬上来了,是林二嫂赵秀,他常年干活儿,挽起的袖子露出微微黑的肤色还有坚实的手臂线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