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2章 苟利社稷 生死以之 (第3/4页)
关。 可是,一年收上来的商税总共有多少呢?说出来恐怕不信:六十多万两银子。 王国光发现,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漏洞很多,漏收少收,地方克扣,做假账蒙骗朝廷…… 明朝的官儿确实很奇葩,几乎每位官员手中都有两个账本,一个对下,一个对上。就像地主缙绅一样,手中有多少地呢?两本账两个数据:一个用来收租,一个用来应付朝廷交税。 问题多,症结在哪儿? 王国光一针见血地指出:管理体制。 因为十大税关都由所在州府的通判掌管着。通判这个官,简单通俗的说,通判就是中央特派员。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所以通判有时也称“监州”。 那这个官儿有多大呢? 宋朝是从八品,元朝没有设通判,明清时均为正六品,与六科廊言官品秩一样,性质其实也一样,直接对中央负责。 通判分管着缉捕、粮饷、水利、江防、海防、抚边等事务,但注意,通判是知府知州的属官,也就是副手。 这个身份尴尬不? 如果以中央的角度,他是代表皇上代表朝廷的,应与现代的党高官一把手相当,可他只是个副手,管不了上司。 弊端显现出来: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又不管事。 知州知府,屁股底下坐着的是本州本府的利益,有几个会全心全意维护朝廷的利益? 这种人事管理上的弊端,不仅存在于王国光所说的十大税关,户部有,兵部、工部都有,导致政令不畅,扯皮拉筋。 怎么改? 税关也就是为了收税吗?那就由户部派专人去收,不让通判掌管,不让地方代收。 王国光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