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一章赚大发了  (第2/4页)
龙泉窑。    当时有一支越窑工匠向南迁徙,到了龙泉,时间是北宋早期。    这队越窑工匠初到龙泉时,看到是这样的环境:山区,有充足的木柴;有河,方便水运;有瓷土,质量不错;最重要的是,有窑。    许多古代名窑起源于山区,比如建、景镇、耀州、德化等窑,并不是因为山区适合烧瓷,而是因为山区耕地不够,农民要搞点副业贴补家用。    龙泉先民以前就烧瓷器,一说始于三国,一说五代,他们过着“农忙而耕,农闲而陶,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田园生活。    那时的产品没有实物留存,估计是普通的日用器皿。    直到越窑专业瓷工加入,才助力龙泉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青瓷产地。    龙泉窑的发展,可以按朝代划分,北宋是上升阶段,还有许多越窑的影子;    南宋达到技术巅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陈文哲得到的传承,出自南宋。    龙泉窑后期分支众多,许多窑口都有一个传说中的创始人,被后世窑工奉为神明。    比如耀州窑的德应侯、德化窑的林炳、景镇的赵慨。    龙泉窑是兄弟俩,章生一和章生二。    而章家兄弟,代表了龙泉窑的两个分支。    章生一创立了烧百圾碎(就是开片)青瓷的哥窑,章生二创立了烧不开片青瓷的弟窑。    现在的龙泉瓷工还非常崇拜章氏兄弟,也把龙泉瓷分为哥窑和弟窑。    简单说,有开片的铁胎青瓷是哥窑,没有开片的白胎青瓷是弟窑。    铁胎就是在白瓷土掺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