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媒这一块,我谁都不服_第三百二十章 男怕做文章,女怕哭两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章 男怕做文章,女怕哭两声 (第2/7页)

“梳头经”……

    不同的程序,唱不同的歌。

    所谓“套头”,也是比较固定的内容,比如“报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十苦恼”、“七十二苦”等等。

    最后一种是“散哭”,顾名思义,散哭的内容没有什么限制,全靠个人发挥。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与死者的关系而唱,越是关系密切的人,越要哭得情真意切。

    因为内容没有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现场往往哭得伤心欲绝,唱得让旁人心酸落泪,有时候人家再三劝阻,哭者还是不能自拔……

    在传统丧葬仪式中,哭丧非常受重视。

    如果哪一家的丧礼上,哭丧的声音没有“响彻天地”的声势,十里八乡就会认为这一家的子孙后代不够孝顺。所以,有些人家哭丧水平不太高,或者想要哭丧的场面更大,更显得情深意切,都会花钱雇佣“哭丧人”。

    职业哭丧人古已有之。

    在民国时的广州,职业哭丧人又被称为喊口婆。

    喊口婆,一般都是孤苦无依的老年妇人,她们散居在偏僻的小巷子中,经常和地痞流氓、乞丐孤儿接触,生活并不好。….她们维持生活的唯一手段,就是哭丧。

    那时候广州的很多人家办丧事,都会雇佣喊口婆。雇佣的时间要看丧事的规模,有些只雇佣到头七,有些则要到“三七”,也就是二十一天。有些丧事规模比较大的,还可能雇佣喊口婆七七四十九天,甚至有满一百天的。

    喊口婆一旦被雇佣,就要自带铺盖来到雇主家中,住在死者的房间里,陪灵以及侍奉死者香灯的工作,她们也要负责。等到清理死者房间的时候,死者生前用过的被褥、衣服、蚊帐等等日常用品,一般都是喊口婆和仵作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