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7章 他乡遇故知 (第4/6页)
的信息都能听。包处长闲得发慌,居然就摆龙门阵、卖弄起当年的见闻来: “当时,两弹中的核弹,是二机部专管,跟我们没关系。导弹本身的制造,有兵器工业部,所以咱一机部就剩下给弹道导弹做配套。 那时候国家没有弹道导弹核潜艇,所有核导弹都靠地下发射井。核战备的地下基地,就要配备战时的制氧设备。国家要求上六万方级别的大制氧,但当时国内只能造到三万方级的。 咱现在的局长,十年前还是热工所所长,就带我一起去钱氧,连考察带找外援带攻关,住了好久。最后还是邵工有办法,不愧也是交大的高材生,搞热工机就是有一手!几个月都没怎么睡觉,硬是把六万方的图纸整出来了——这种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怎么能……” 包处长叹息了几声,已经说不下去了。 他的例子,顾骜大致上能听懂。 大制氧设备这玩意儿,就跟一般工业文上看到的大化工案例差不多道理——40万吨大乙烯肯定是比20万吨的要产率高、单位能耗低;八0万吨大乙烯又比40万吨牛。 分离空气的设备,也是6万方制氧机单位产出的耗电量远低于3万方;12万方、15万方进一步牛逼。 而在冷战时期,备战核大战时,为了确保地下核基地存活能力,配套大制氧是必须的。 因为水和食物容易战略储备,而氧气不可能全部靠钢瓶灌装储备,那完全是杯水车薪。一旦地表大气被核打击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