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机遇_第四十七章 针锋相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针锋相对 (第2/5页)

来架不住量大,几千吨煤地买卖就能扣出一户小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来。

    昌达隆的李老板便是这一行地好把式,自开平形成气候后,他就经手了这行买卖,生意从小到大。销量从少到多,慢慢发达起来,即便最难熬的庚子年也让他顶过来了。随着矿创办,生意亦愈发惊人,除了新年那一个月,其余每月销量都可以突破万吨,最旺之时接近2吨,差不多等于两矿总销量的十五分之一。稳居各家商行之首。

    除了商行,李老板在这一带还有旅社、酒馆、澡堂、赌场等各项买卖,或是独资,或是参股。反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可不是产业多元化的先驱,而是为了全力照顾煤炭经营的主业——外面不知深浅地主顾一来当地。如果住旅店的伙计也推崇昌达隆,酒店的酒保也推崇昌达隆,乃至赌场、烟馆等地都推崇昌达隆,这主顾能不上心么?这样的宣传效果远比在商行门口贴一块“销量最大”的金字招牌要管用。

    更何况在那样漫不经心的环境下更容易摸透大主顾的心态。老资格的客都清楚,开平煤质量稍微差一点,但运输有保证,装卸货速度也快一些;开煤质量略微强一点,但有时候运输跟不上,装卸货也慢于开平,不过佣金通常要比开平高一星半点。

    一旦有陌生地大主顾到达交易场所,源源不断的信息便会反馈到昌达隆。李老板便能根据对象不同而分别推销——如果是本土企业采购,计较回扣而不计较速度和准确性的,他通常都推销开煤——这样成功性很大;如果来的是洋人大写或买办,多半对时间要求一丝不芶,这可不能贪回佣了,保证合同要紧,他通常就推销开平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